我们经常讲的阴德,到底是什么

信奉道教,第一件事教会给人们的便是“劝善”,即是以《太上感应篇》中提到的“语善、视善、行善”之三善作为为人处事的根本,在生活中发善心、为善行,去做一个善良的人。

道教讲的一切修行的法门,都不离“与人为善”这四个字。因为在道教的教义体系中,“善”不仅仅是让我们能够修出一个好的心态和好的人际关系,它同时还关联着自己日后以及子孙所能获得的福报的多寡。这一点,世人常常以“因果”来称呼,即所谓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报的善恶报应的思想。基于华夏农业文明的独特性,道教又将这一思想进行了血缘关系上的延伸,从而诞生出了“承负”的观念,并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为形象说明,指出我们今时今日所作的一切善因,皆是在为日后子孙栽种乘凉的大树;我们今时今日所享受的一切福泽,皆受益于父辈祖辈们通过辛劳而积攒的福德。反之,如果祖上为恶,那么我们也要受到恶果的牵连;如果我们今生不行好事,必然也会为儿孙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在承负的观念中,人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每个人的起心动念都与血缘关系中的亲属、与社会关系中的亲朋都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充分借用了社会公德的约束力以及人生来便具有的慈爱本真的自然属性的前提下,劝人为善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力提倡的主要内容之一。道教作为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宗教,则通过信仰和教化的方式,告诫人们为善可以得福果福报、为善是登真的基本前提、为善是度世的必要法门、为善是个人修真的必然之路。

在此前提下,诸天圣真恐世人愚昧,便传下诸多劝善经典以行教化;又晓众生知其理易而行其道难,便作可以明白记载今日善言恶行的“功过格”,教给人们夜深人静的时候及时反思今日所作所为,究竟是善还是恶,当须在“功过格”上逐项勾选出来,从而可以明白究竟是为自己积累了福报还是恶果。这不仅是一件需要信众和修行人自己秉持明白心的事,如果有人使心用心,想要多记功而少写过,那么便有司过的神明暗暗记下此事,待到天庭或地府考校的时候,不但要将此人原本的功过完全复盘,还要将其不能如实记录这件事也计算进去,一并做出最终的赏罚。

在此等考校严明的善恶功过律中,人们若能听从天尊教诲一心向善,久久必获福报。

以上,实则引出了道教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修行内容,即“阴骘”,亦或者称“阴德”,是说在外人看不到的时候你自己是否还能为善心、做善事。(注:此处“阴骘”二字,不可写作“阴鸷”。阴骘,意为“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的功德事”;阴鸷,则有“狠毒、阴险”之意。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道教以阴阳之说为立法说教的根本。祖师深明世人皆爱好颜面的本性,所以教化也以此为重。那些会在明处作恶祸乱他人的人,不但社会的道德秩序不能容忍,更有人间的律法会对此事严加处罚。若有人会打着“善”的名号沽名钓誉,明处是“大善人”,私处却是在谋求自己的私心小利。如此之人,亦不能称作是“善”。

真正考验一个人是否有信仰、有修行的,则是其在独处的时候——即是指在无人知晓的暗处、阴处时——是否还能够不起恶心、不生恶念、不做恶事。如果可以,那么此时他所有的善言善行便被称为“阴骘”,经文中写“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是说若是能在独处的时候、在他人不晓得的地方依然能够默默地做好事,并且不刻意地去求此事被他人知晓,那么一定能够感应上苍而降下福报。

也许有人会借此发问,讲“阴骘”与“阴德”,是不是就是在强调私下里暗暗做好事,不需要让他人知晓呢?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则先要明确道教所讲的“阴骘”之“阴”的两个层面的解读:

一是在他人不知晓的时候、见不到的地方,依然能够从内心而生发出与人为善的思想,出于慈悲念,广发度世情。不求自己做的善事被人夸赞,只为自己的一个善念能够多救度一个生灵。此善,是为真善。

二则,阴骘之“阴”,在前一个不为他人所知的前提下,实则更加强调不违背自己的本心。为此若加一层宗教意义上的指向,即是在强调不欺瞒暗中监察的神明,从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身心不二的修行大旨。

能够做到以上两点,实则也就做到了一切言语皆善言、一切行为皆善行的修为。此时,不论是做在明处还是做在暗处的言行,都是善人善己的因,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做好事是不是应该让人知道这样的问题。因为,如何做,是我们自己的修行;他人如何看,则是他人的修行。修行在己身,因果在天理。是阴还是明,不过是教化的不同,修行上却并不应该存在差异。况且,修好了自己,自然也就不昧、也不惧人间的因果与承负。

微信图片_20231106121506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